
Desktopla 一、病毒危害 蠕蟲病毒入侵并完全控制一臺計算機之后,就會把這臺機器作為宿主,進而掃描并感染其他計算機。當這些新的被蠕蟲入侵的計算機被控制之后,蠕蟲會以這些計算機為宿主繼續掃描并感染其他計算機,這種行為會一直延續下去。蠕蟲使用這種遞歸的方法進行傳播,按照指數增長的規律分布自己,進而及時控制越來越多的計算機。嚴重的占用有限的網絡資源,最終引起整個網絡的癱瘓,使用戶不能通過網絡進行正常的工作。 二、病毒分析 在對樣本進行分析之前,先用 PEiD對樣本進行查殼:
通過PEiD可以發現,該樣本加了UPX殼,手動脫掉之后的文件為upDesktopla Phase1: 1-1:獲取 IE 路徑并驗證 IE 可執行文件是否存在 (3種方法): 如果三種方法均不能找到 IE 路徑并驗證對應路徑下IE可執行文件的存在,則樣本行為就此終止。 (1-1-1)通過注冊表 "HKEY_CLASSES_ROOT\http\shell\open\command" 獲取 IE 路徑并驗證 IE 可執行文件是否存在 (1-1-2)通過絕對路徑 "C:\Program Files\Internet Explorer\IEXPLORE.EXE" 獲取 IE 路徑并驗證 IE 可執行文件是否存在 (1-1-3)通過注冊表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CurrentVersion\App Paths\IEXPLORE.EXE" 獲取 IE 路徑并驗證 IE 可執行文件是否存在 1-2:依次嘗試在 1:"C:\Program Files\"; 2:"C:\Program Files\Common Files\ "; 3:"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 "; 4:"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 "; 5:"C:\WINDOWS\system32\ "; 6:"C:\WINDOWS\ "; 7:"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 下創建" Microsoft"目錄并寫入臨時文件,用于測試能否在該目錄下成功創建文件,為后續在該目錄下創建文件 "Desktopla 這里演示僅以第一個路徑作為示例: (1-2-1)創建文件夾 "C:\Program Files\Microsoft" 新創建的文件夾" Microsoft ": (1-2-2)通過在該文件夾下創建一個臨時文件以檢驗能否在該文件下創建新文件 (1-2-3)刪除剛剛創建的臨時文件 1-3:釋放一個新樣本到之前創建的目錄下,名命為 “Desktopla (1-3-1)獲取當前應用程序路徑名稱 (1-3-2)釋放新樣本到新創建的文件夾下,新文件名稱為 “Desktopla
釋放的新樣本文件: (1-3-3)啟動 "C:\Program Files\Microsoft\Desktopla Phase2: 2-1 驗證特定文件夾(Phase1創建的文件夾)下是否存在樣本文件:
2-2 獲取 ntdll.dll 的一些導出函數地址保存到全局變量中,便于后續代碼的調用:
2-3:Hook ZwWriteVirtualMemory (2-3-1) 獲取 ntdll.dll 的模塊基地址
(2-3-2) 獲取 ZwWriteVirtualMemory 的函數地址
(2-3-3) 更改 ZwWriteVirtualMemory 函數頭前 0X10 字節的內存屬性為 PAGE_EXECUTE_READWRITE
(2-3-4) 計算 ZwWriteVirtualMemory 函數頭能夠被修改的字節數
(2-3-5) 申請 0XF 大小的內存空間,存放 Hook ZwWriteVirtualMemory 過程中的一些數據
(2-3-6) 具體的 Hook 過程中
(2-3-7) 修改之前申請的 0XF 大小的內存空間屬性為只讀
(2-3-8) 還原 ntdll.ZwWriteVirtualMemory 的內存屬性
(2-3-9) Hook ntdll.ZwWriteVirtualMemory 前后機器碼以及函數執行流程對比 (2-3-9-1) 機器碼對比 被 Hook 之前的 ZwWriteVirtualMemory
被 Hook 之后的 ZwWriteVirtualMemory
(2-3-9-2) 函數執行流程對比 調用原來的流程 新添加的流程
2-4:調用 CreateProcessA 來啟動 iexplorer.exe 進程, 內部完成對 iexplorer.exe 的注入
通過對 VirtualAllocEx 和 WriteProcessMemory 的斷點可以詳細的看到為 iexplorer.exe 申請空間并寫入數據的過程5次為 IE 進程申請空間 為 IE 進程第1次申請內存空間(Addr = 20010000, Size = 0000D000)
為 IE 進程第2(Addr = 00020000, Size = 00000233)、 3(Addr = 00030000, Size = 000000DF)、 4(Addr = 00040000, Size = 000000A5 )、 5(Addr = 00050000, Size = 00000138 )、 次申請內存空間
6次 向IE 進程寫入數據 向 IE 進程第1次寫入數據(Addr = 20010000, Size = 0000D000)
向 IE 進程第2(Addr = 00020000, Size = 00000233)、 3(Addr = 00030000, Size = 000000DF)、 4(Addr = 00040000, Size = 000000A5)、 5(Addr = 00050000, Size = 00000138) 次寫入數據
向 IE 進程第6次寫入數據(Addr = 00401A25, Size = 0000000C) 00401A25 為 IE 的 OEP,這里實際上是更改 IE 的OEP 在該 API調用執行之前,修改 DesktopL.0040DFA7內存處的首字節為 0XCC(同時記下原來的字節數據:0XBF,用于恢復), 即可用 OD 段下新啟動的IE進程
Phase3: 3-1 注入前后 iexplorer.exe 機器碼和流程對比: 正常的 IE 入口點代碼 被修改過后的 IE 入口點代碼(修改了前 0X0C 字節)
由此可見,原程序的的路程跳轉到了 40000 處 3-2 注入后的 iexplorer.exe 創建工作線程之前的行為分析: (3-2-1) 處理內存 PE 的導入表
(3-2-2) 處理內存 PE 的節信息
(3-2-3) 利用 "KyUffThOkYwRRtgPP" 創建互斥體,依據返回值判斷當前是否該樣本的其他實例在運行
(3-2-4) 初始化 SOCKET (3-2-5) 對 2001A010 處的數據進行解密
(3-2-6) 獲取本機信息并生成字符串 (3-2-7) 獲取當前系統時間, 在 iexplorer.exe 目錄下創建 dmlconf.dat 文件并將系統時間寫入
3-3 創建6個工作線程: 創建第1個線程(ThreadFunction:20017ACA)
創建第2個線程(ThreadFunction:20017626)
創建第3個線程(ThreadFunction:2001781F)
創建第4個線程(ThreadFunction:2001790C)
創建第5個線程(ThreadFunction:20016EA8)
創建第6個線程(ThreadFunction:20016EC2)
3-4 工作線程行為分析: (3-4-1):Thread1(ThreadFunction:20017ACA) 功能描述: 每隔 1 秒就打開注冊表項: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NT\CurrentVersion\Winlogon 并讀取 Userinit 的鍵值,然后檢查路徑 c:\program files\microsoft\desktopla
獲取注冊表項的 "Userinit" 鍵值
檢查樣本文件路徑是否在注冊表鍵值中
樣本文件路徑不在注冊表鍵值中時,將樣本文件路徑添加到注冊表中
休息 1S 之后,再次檢查注冊表
(3-4-2):Thread2(ThreadFunction:20017626) 功能描述: 間歇性的測試同 google.com 的 80 端口、bing.com 的 80 端口、yahoo.com 的 80 端口的連通性,只要有一個連通,就不再測試后面的網址并在全局變量 2001A23B 處保存兩次能夠連通的時間差(秒單位) 獲取網址和端口號
(3-4-3):Thread3(ThreadFunction:2001781F) |